当前位置:主页 > 相关行业 >

对“无效社交”不妨适度“反连接”

发布时间: 2023-07-07 10:12:55 来源:南方日报


(相关资料图)

高维

微信朋友圈对你来说,意味着什么?近日,一项面向1335人的媒体调查显示,59.4%的受访者觉得朋友圈中的“无效社交”多。

给社交加上“无效”这个前缀,听起来不免有些功利,但背后的焦虑心态却真实而普遍。互联网时代,人们的社交期待不尽相同,但大体不外乎几种:获取情绪价值,培育社会资本,获得信息增量。说白了,就是追求愉悦和进步。遗憾的是,这时常只是美好的幻想。在这次调查中,仅有10.4%的受访者觉得朋友圈中的“无效社交”影响不大,多少说明了一些问题。

朋友圈早些年风靡一时,源于它承载着一种共识:社交的本质是连接和分享。然而,过度的连接在延伸社交半径的同时,也不可避免造成对原有边界的侵犯:“不管你是谁,群发的我不回”的戏谑、“点赞满天下,知己无一人”的自嘲、“我拿你当朋友,你却把我当私域流量”的无奈……朋友圈中的泛泛之交,似乎变得鸡肋,更有甚者,有的公司“强征”这块自留地,不转发、不点赞还要受到处罚。

从好几年前“朋友圈三天可见”备受热议,到前段时间“朋友圈已经没有了生活的痕迹”引发共鸣,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感受,对推心置腹的社交,也越发心向往之。对很多人来说,彻底的“断舍离”不够现实,无差别地维持关系亦不可取,更为可行的应对策略,是适度的对外切割。

对此,学者彭兰曾经提出过一个“反连接”的概念:不是无条件地切断所有连接,而是在一定情境下进行“数字减负”,以期恢复必要的个体空间和自由。循此思路,减少软件的使用频次,屏蔽某些“好友”的朋友圈,换个平台当“后花园”,或是将更多精力放到线下的亲身体验中去,都有利于抵抗信息过载和社交倦怠。

最近,“混搭子社交”“年轻人断亲”等热词冲上热搜,也可看作一种广义上的“反连接”——在流动性增强、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中,轻盈而富有弹性的“混搭子社交”,带来了难得的轻松和舒缓;随着社会契约化程度提高,人情往来的功能性被弱化了,这正是“年轻人断亲”的“底气”所在。由此来审视“无效社交”,想必不无启发。

当然,无论媒介生活如何变化,社交的底层逻辑始终不变——以心相交,成其久远,理想的人际关系,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价值输出。动辄给某段关系贴上“无效社交”的标签,如此走极端同样应警惕。毕竟,社交场景是多元动态的,而“无效”的定义是模糊的。举个简单的例子:三观不合的“僵尸友”自然不难甄别,但当你从忙碌中抽离出来,“无效社交”也可能变成“相见恨晚”。

就此而言,对于一直认真记录生活、抒发感悟的微信好友,笔者一向乐见而欣赏:恰到好处的自我披露,和精神包袱的松绑并不矛盾,至于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平衡,倒也见仁见智。都说“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”,换个角度看,何尝不是一种“反连接”,让志同道合者更精准匹配了么?

(文章来源:南方日报)

标签:

为您推荐

财经